选择适合的脚手架是保障施工安全的核心环节速速查,需结合施工需求、环境条件、荷载要求等多维度综合考量。以下从关键维度展开详细说明,帮助科学选型:
一、明确施工需求:精准匹配场景
脚手架的选型需先紧扣工程特点,避免 “一刀切”。具体需明确以下信息:
工程类型与高度:
低层建筑(≤24m):优先选择落地式脚手架(如扣件式、碗扣式),搭设简单、成本低,适合墙体砌筑、内外装修。
高层建筑(>24m):推荐附着式升降脚手架(随楼层同步升降,节省材料)或悬挑式脚手架(通过型钢悬挑承重,避免落地式基础受压风险)。
特殊结构(如桥梁、烟囱):需用满堂脚手架(全封闭支撑,适用于大跨度、高空作业)或悬吊式脚手架(通过绳索悬挂,适用于曲面结构)。
作业内容:
重型作业(如混凝土浇筑、钢结构安装):选择盘扣式脚手架(节点强度高、承载力大,横杆与立杆连接牢固)。
展开剩余72%轻型作业(如涂料粉刷、管线铺设):可选用门式脚手架(拆装快捷,适合短期、移动性作业)。
二、依据荷载要求:确保承载安全速速查
脚手架需承受的荷载包括永久荷载(自身重量)和可变荷载(施工人员、材料、工具、风荷载等),选型前必须通过设计计算确认承载力:
基本要求:承载力需符合《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统一标准》(GB51210),即结构自重 + 施工活荷载≤设计限值(如扣件式脚手架立杆轴向力限值通常为 15-30kN)。
特殊荷载:
堆料集中区域(如砌筑作业面):需加密立杆间距(如由 1.5m 缩至 1.2m),或选用重型脚手架(如碗扣式,节点抗剪强度更高)。
强风区域(如沿海、高空):需验算风荷载(按当地 50 年一遇最大风速计算),必要时增设抗风拉杆或减小立杆间距。
三、核查材料质量:从源头杜绝隐患
脚手架材料是安全的基础,需严格筛选:
核心材料标准:
钢管:采用 Φ48.3×3.6mm 焊接钢管(壁厚偏差≤0.3mm),无锈蚀(锈蚀深度≤0.5mm)、弯曲(立杆弯曲≤1/1000,横杆≤1/200)、裂纹。
扣件:铸铁材质(KT33-8),无砂眼、裂纹,螺栓拧紧力矩需在 40-65N・m(过松易滑脱,过紧易断裂)。
脚手板:木脚手板厚度≥50mm,无腐朽;钢脚手板需有防滑条纹,两端固定牢固。
进场验收:材料需附带出厂合格证、检测报告,进场后抽样送检(如扣件抗滑、抗破坏性能试验),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。
四、适配环境条件:规避外部风险
施工现场的环境因素直接影响脚手架稳定性,需针对性选型:
地形与基础:
地基松软(如回填土、稻田):落地式脚手架需做硬化处理(C20 混凝土垫层,厚度≥100mm),或选用悬挑式避免基础沉降。
临边作业(如阳台、基坑):需增设防护栏杆(高度≥1.2m)和挡脚板(高度≥180mm),脚手架外侧满挂密目安全网(阻燃、网目密度≥2000 目 / 100cm²)。
气候条件:
高温 / 严寒地区:选用耐候性材料(如热镀锌钢管抗锈蚀),冬季需在脚手板铺设防滑垫(如麻袋、橡胶垫)。
多雨地区:脚手架立杆底部设排水坡度(≥3%),避免积水浸泡地基。
发布于:广东省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